被蜈蚣咬了怎么辦?

蜈蚣在農村是很常見的一種動物,在很多人看來,單憑蜈蚣的長相,它就是一種很可怕的動物。蜈蚣一般體長十幾厘米,而且身體還有許多步足,有觸角和毒鉤。蜈蚣懼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qū),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墻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里,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5月天氣轉冷時,鉆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于離地面約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后(三月上旬),隨著天氣轉暖又開始活動覓食。
蜈蚣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比如說它可以用來泡酒,有很強的醫(yī)用價值。但是蜈蚣的毒性我們也不可忽略,若是有人不小心被蜈蚣咬上了一口,那感覺是非常疼的。被小蜈蚣咬會導致你局部紅腫疼痛,大蜈蚣咬傷你的話就會導致你眩暈惡心頭疼甚至是抽搐昏迷等嚴重癥狀。因為蜈蚣的毒性實在是太強了,所以我們人類對它還是很畏懼的,除了人類之外,許多動物見了蜈蚣也要繞著走。接下來讓奔奔蟲控和大家聊聊,遇到蜈蚣該如何進行防治。
一、蜈蚣的結構特點
蜈蚣(Centipede)扁長節(jié)肢食肉動物,每一節(jié)皆有腳一對。源起希留利亞紀(志留紀),至今仍有兩千八百種存活。和節(jié)肢動物一樣,以多節(jié)肢生物聞名。
蜈蚣呈扁平長條形,長 9~17 厘米,寬 0.5~1 厘米。全體由 22 個環(huán)節(jié)組成,最后一節(jié)略細小。頭部兩節(jié)暗紅色,有觸角及毒鉤各 1 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并有縱棱 2 條;腹部淡黃色或棕黃色,皺縮;自第二節(jié)起每體節(jié)有腳 1 對,生于兩側,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氣,味辛而微咸。質量以身干、蟲體條長完整、頭紅身綠者為佳。
二、蜈蚣的生活習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習慣,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處。
2、蜈蚣膽小怕驚,稍微受到驚嚇,就會停止攝食,舍窩亡命逃走,或蜷縮不動,正在產(chǎn)卵的雌蜈蚣則會立即停止產(chǎn)卵,而孵卵的蜈蚣受驚后則一反常態(tài)會把卵吃掉。
3、喜歡陰暗潮濕。野生的蜈蚣大多棲息在山坡、田野、路旁、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間。
4、白天在窩內棲息,夜間出來活動。晚上8~12時是蜈蚣活動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時前陸續(xù)回窩休息,天亮以后就難以見到蜈蚣了。
5、具有舔舐的習性。蜈蚣用第1小顎末節(jié)及基節(jié)突起上的稠密絨毛、第2小顎末節(jié)背面上刷狀的剛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經(jīng)常舔舐觸角、步足外,也會把自己窩穴舔舐得干干凈凈。
6、溫度蜈蚣是變溫動物,它的一切活動常與溫度相關。蜈蚣生長發(fā)育最適溫度為25℃~32℃,當溫度為11℃~15℃時,蜈蚣的覓食減少,停止交配、產(chǎn)卵。
7.濕度;飼養(yǎng)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窩土濕度為10%~20%時,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動最為活躍,也就是說這是蜈蚣生長發(fā)育最適合的濕度。
8、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別喜食各種昆蟲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蠕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水產(chǎn)動物的肉、內臟、血、軟骨等。
三、被咬傷應如何處理?
1、 立即用弱堿性溶液洗滌傷口。
2、若出現(xiàn)局部壞死、感染者,以及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者,應加用抗菌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要隨時觀察患者,避免其發(fā)生 急性的過敏反應,以免危及性命。
3、但若被大蜈蚣咬傷應及時到院就診。請大家重視蟲咬后的傷口,如有不適及時就醫(yī)。
四、如何預防蜈蚣
1、蜈蚣喜歡潮濕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為了減少蜈蚣在室內停留生活的機會,居室內要保持干燥,平時多開窗通風透氣。如果無法通過門窗排減水汽,則使用生石灰等干燥劑進行除濕,或是使用空氣干燥機進行除濕。
2、蜈蚣喜歡貼地而居,往往藏匿在洞穴或是縫隙中。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家里有蜈蚣入室后,要收拾好室內雜物,不能地上到處是物件,盡量不要讓雜物跟地面之間形成小縫隙,不給蜈蚣藏身之所,它自然就會離開,另找藏身之所。
3、蜈蚣入室,往往是由于房屋周圍是潮濕的環(huán)境,適合蜈蚣生活。在某些情況下,蜈蚣有意或無意就闖入人類住所了。因此,花圃規(guī)劃布置最好遠離門窗和墻根,也不要緊挨墻根堆放雜物,這樣減少蜈蚣入室的可能。
4、蜈蚣往往是通過門縫、窗戶縫以及墻縫等縫隙進入室內。蜈蚣是夜晚活動的生物,因此,夜晚要關嚴門窗,尤其是炎熱的夏天,不少人晚上敞開門窗納涼,很容易導致蜈蚣入室。墻壁如果有開縫,一定要堵住。
上海奔奔蟲害防治服務有限公司主要服務項目有:消殺消毒,蟲害防治等。我們有先進的技術優(yōu)勢,較強的公司團隊,全面的質保服務,全國范圍的上門服務。